浅谈人形机器人的构型争议——轮式vs双足
人类用百万年进化出双足,却在六千年前用轮子彻底改写了移动效率的底层逻辑。这一矛盾正映射着当下机器人构型的核心争议:当通用机器人试图融入人类世界,是否必须复刻双足形态?轮式结构早已证明其在平坦场景的统治力——从古罗马战车到现代物流AGV,轮子始终是速度、能耗与成本效率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双足人形被视为通往通用智能的完美形态,其地形适应性被赋予超越实用价值的象征意义。当双足机器人的支持者强调“世界为人设计,通用机器人必须是人形”时,实用主义者开始试图证明上半身的灵巧操作能力或许更能撬动商业落地。 去年是人形机器人新品爆发式增长的一年,根据我们的统计,过去三年内,超过60个商业人形机器人公司发布了100款以上的人形机器人(不包括固定式双臂),其中将近70%是双足人形机器人,从已经公布的产业试点应用案例上看,使用双足机器人的案例还是占了多数,第一个将人形机器人投入商业化运营的案例用的也是双足构型。不过在2025年开年以来,我们发现陆续开始有更多的轮式机器人出现在市场上。 图1:截至2024年年底已公开的人形机器人移动方式分布 关于机器人的移动方式,各个本体公司的产品布局大体可以分为5种类型: 坚定走双足路线,短期内没有开发轮式方案的计划 短期内主要推广双足机器人,根据客户需求可以选配轮式底盘 坚定走轮式路线,短期内没有开发双足方案的计划 短期内主要推广轮式机器人,未来将推出双足机器人 同时推出轮式和双足机器人产品,包括模块化的选配方案 表1:不同移动类型的人形机器人和海内外代表厂商 图2:Apptronik的模块化方案来源:Apptronik 从制造商的基因上看,双足机器人更多来自在硬件和运控上有核心竞争力的“硬件派”,轮式机器人则更多来自于擅长人工智能和具身大模型开发的“软件派”,除此之外,许多企业致力于同时打造大小脑,致力于软硬件一体的全栈路线。 双足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复杂地形和空间的通用性,双脚具备的灵活性让机器人能够调整重心,从而支持更泛化的操作。轮式机器人由于用轮式底盘取代了复杂的双足控制,优势在于稳定性更高,能耗也更低,底盘又天然提供了用于放置电池的空间,续航优势进一步凸显。而且,由于少了腿部关节以及步态平衡控制需求,轮式机器人的成本也更低,从市场公开的价格上看,相比起普遍需要10万美金以上的全尺寸双足人形,轮式机器人的价格看起来更有竞争力。…
Yvonne Zhang2025-04-22